特别声明:站内论文除注明为本站原创外,其他均来自网友投稿、公共网络或者公开资源,本站不提供全文浏览或者下载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学习研究参考,不得用作商业目的。如著作权人不同意转载,请通知本站删除!
摘要:1800年清政府设立长春厅,开启了长春城市发展的纪元,1898年沙俄在长春旧城北部修筑火车站,长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,同时也拉开了长春近代化发展的序幕,之后长春部分地区经历了俄国、日本的殖民,逐步形成了长春旧城、长春中东铁路附属地、长春满铁附属地、长春商埠地四片景观不同的城市地域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,长春沦为日本殖民地,1932年成为伪满洲国首都“新京”,在铁路贸易和日本傀儡政权的操控下,长春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,奠定了长春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基础,也使长春成为中国最具“巴洛克艺术空间”城市特色典型代表之一。今天的长春留下了大量的政治景观,这些景观见证了长春的发展,是功能分区、田园城市建设等近代城市规划理念的印证,同时也承载了长春的城市文化、集体记忆和情感。论文从文化转向以来文化地理学发展的新视角入手,梳理了文化景观、政治景观及符号学发展脉络,以1800-1945年间长春市政治景观为研究对象,探讨其符号学意义及对长春居民集体记忆的影响。全文共七章,主要内容如下:第一、二章是绪论和相关概念与理论。明确论文研究的哲学背景、文化背景、时代背景以及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。梳理了政治景...
1800-1945年长春市政治景观的符号学研究
摘要 4-6
ABSTRACT 6-8
第一章 绪论 11-21
一、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-15
(一)研究背景 11-14
(二)选题意义 14-15
二、国内外研究综述 15-17
三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7-21
(一)研究内容与框架 17-20
(二)研究方法 20-21
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-37
一、政治景观相关概念 21-26
(一)景观 21-22
(二)文化景观 22-24
(三)政治景观 24-26
二、政治景观释义 26-29
(一)居伊·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 26-27
(二)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27-28
(三)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28-29
三、符号学相关理论 29-37
(一)语言符号学流派 31-33
(二)哲学符号学流派 33-35
(三)其他符号学流派 35-37
第三章 1800-1945 年长春市政治景观演变 37-81
一、长春市概况和行政沿革 37-47
(一)长春市概况 37-39
(二)中心城市的行政沿革 39-47
二、伪满洲国建立前长春的政治景观(1800-1931 年) 47-68
(一)晚清封建城市景观——旧城 47-52
(二)俄式景观——长春中东铁路附属地 52-56
(三)日式杂糅景观——长春满铁附属地 56-64
(四)民族商业景观雏形——商埠地 64-68
三、伪满洲国国都建设规划(1932-1945 年) 68-81
(一)国都建设规划的立案和选定 68-74
(二)国都规模和范围规划 74-75
(三)国都用地划分 75-78
(四)国都公园、广场及街路规划 78-81
第四章 长春市建筑政治景观范型分析 81-112
一、伪满洲国前长春建筑符号表达 82-91
(一)建筑的符号学分类 82-84
(二)建筑符号的语义学表达 84-91
二、国都“新京”建筑符号表达 91-110
(一)“新京”是一个局部消费社会 91-97
(二)建筑符号的语义学表达 97-110
三、建筑符号范型模型构建 110-112
第五章 长春市街区政治景观连结分析 112-133
一、伪满洲国前长春街区政治景观表达 113-118
(一)拼贴状城市空间结构 113-114
(二)各自为政的街道命名 114-118
二、国都“新京”街区政治景观表达 118-129
(一)资本主义色彩的街区建设 118-126
(二)淡化侵略的公园绿地建设 126-129
三、街区连结景观表达侵略本质 129-133
第六章 长春市政治景观集体记忆与开发保护 133-150
一、长春市政治景观的特殊地位 133-135
(一)景观的历史争议 133
(二)景观的双重使命 133-135
二、政治景观的集体记忆 135-144
(一)研究主体、客体界定 136-137
(二)研究方法和数据 137
(三)研究结果分析 137-144
三、政治景观开发与保护 144-150
(一)政治景观开发 144-146
(二)政治景观保护 146-150
第七章 结论 150-153
一、主要结论 150-152
二、论文创新点 152-153
附录 153-159
参考文献 159-166
后记 166-167
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167